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社团 >> 学生模拟政协协会 >> 正文

理学传承扬古韵,文化兴盛赋活力 ——学生模拟政协协会实践队访闽北朱子古韵,同书文化不朽新篇

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2025-02-17 [浏览次数]:

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传承理学思想精髓,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理学传承扬古韵,文化兴盛赋活力”社会实践队积极响应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和校团委号召,开启了意义非凡的文化探寻征程。2月13日至15日,学生模拟政协协会学生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林明治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深度文化调研与宣讲活动。他们在理学文化的发源地深挖其深厚内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学脉寻踪 诗刻墨痕启新思

南平之行首日,实践队来到建阳潭山公园朱子文化区,队员们通过碑刻、展陈系统梳理朱熹生平轨迹。特别关注其从尤溪少年到理学宗师的转变过程,在山水诗刻中寻找“格物致知”思想萌芽的证据,在朱熹手植古樟下聆听“格物致知”的当代解读。

精舍寻理,书院问道。次日实践队深入寒泉精舍,这座朱熹著书立说七载的圣地,让队员们在《近思录》的诞生地重温理学体系构建的艰辛与辉煌。1175年朱熹在此筑庐治学七载,完成《资治通鉴纲目》《近思录》等传世经典,创立“寒泉会讲”模式,培养出大批理学人才。“寒泉精舍不仅是历史坐标,更是民族精神的灯塔。”宣讲员伍振宇结合朱熹收徒讲学的故事,号召青年以治学精神投身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下午转赴考亭书院,实践队在朱熹晚年讲学之所感悟“闽学源头”的厚重。雕梁画栋间,《四书集注》的誊抄体验让学子们切身感受科举文化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队员张悦彤在宣讲中,阐释了书院作为南宋理学传播核心的历史地位,重点介绍朱熹在此完成的《四书集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并结合书院现存建筑特色,解读理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智慧。

在考亭书院附近的考亭村更藏有纪念朱熹的人文奇观“树抱佛”——千年古樟怀抱佛像,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令队员们惊叹:“这是时间写给文化的诗。”队员李雯倍向大家讲述了这一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奇迹:古樟主干裂缝中供奉的佛像历经岁月愈合,形成独特景观,既寄托着后人对朱熹的追思,也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队员李雯倍还结合古树生态特征与民间传说,引导观众思考传统文化中“敬天爱人”的生态伦理观。

圣迹探源 南溪院藏文脉长

实践队队员来到朱熹诞生地尤溪县。在南溪书院,化身文化讲解员,带领大家穿梭于古朴典雅的仿宋建筑群中。飞檐斗拱间,朱子生平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这位理学大家的治学之路;夫子庙内,朱熹塑像庄严肃穆,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精髓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通过解读“虹井毓秀” “沈郎樟”等文化符号,还原朱熹幼年“沙洲画卦”的启蒙故事,介绍书院内朱熹手植古樟群、明代壁画《朱子四季行教图》等珍贵遗存,剖析尤溪山水对朱子“源头活水“哲学观形成的深层影响。队员特别介绍了尤溪县以“朱子祭典”“国学小课堂”等活动活化文化传承的实践,并邀请游客共同诵读朱子家训。朗朗书声中,“忠孝廉洁”的训诫与当代价值观悄然共鸣。

非遗采风 三角戏中观世相

在邵武市,实践队聚焦地方非遗文化,采访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邵武三角戏”传承人王淑莺。访谈中,王老师以一把折扇、一方手绢为媒,生动演绎了三角戏“生旦丑”三行当的独特魅力。“我们演绎的是百姓的家长里短,用的是‘土官话’,要让戏里戏外都有生活气。”谈及传承困境,她坦言剧团面临人才断层,呼吁青年学子关注地方戏曲。队员伍振宇作为邵武籍学生,现场体验矮子步与背身出场技法,感慨道:“三角戏的质朴之美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文化,深刻认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此次“追寻领袖足迹,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刻把握朱子文化的发展。在尤溪的诞育之地、潭山的治学之迹、寒泉的著述之所、考亭的集大成之境中,青年学子们深切体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文化溯源真谛。“朱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我们希望通过实地研学与传播实践,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青年一代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智慧照亮城院学子的前行路,也开启了城院学子新的文化之旅。队员走访书院、研读典籍,体悟“诚意正心”修身与“为天地立心”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共鸣。作为新时代青年传承者,他们将“穷理尽性”治学精神转化为守护文脉的行动,借创造性转化让千年哲思重焕生机。这支青春队伍知行合一,坚定传承,后续将继续用新媒体讲述此行故事与感悟,继续传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程朱理学时代价值大放异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辉煌。

(实践队部分合影)


图/文 林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