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三日岚岛循脉行,探析融合新范式

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2025-09-02

为深度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8月27-29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探寻岚岛两岸路,探析融合新范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启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实践队以“沉浸式体验+深度化交流”为核心,通过实地参访、专题访谈、文化宣讲等多元形式,重点聚焦平潭在两岸文化共促、经济协同合作、基层治理融合等的创新实践,探析平潭在闽台融合中的创新示范作用。

一、溯文化之源,探融合之根

第一天上午,实践队首站抵达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基地与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启对两岸史前文化渊源的深度探寻。队员霍冰月结合馆内珍贵遗存,围绕 “闽台史前文化同源”主题开展现场宣讲,从考古发现视角生动解读两岸文化的深厚联结。作为闽台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见证,该基地依托壳丘头文化遗址系统陈列文物,其中出土的绳纹陶器、磨制石器等,与台湾大坌坑文化遗址的同类器物在形制、工艺上高度吻合。这些跨越千年的文物实证,清晰勾勒出两岸先民早在数千年前便通过迁徙、贸易等方式开展密切交流的历史轨迹,为“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提供了强有力的考古支撑。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参观、宣讲)

下午,实践队前往北港文创村,聚焦传统村落活化与两岸青年创业融合发展。队员们实地考察了极具平潭地域特色的石头厝民居改造项目,近距离观察当地如何保留石头厝“以石为材、依山而建”的传统风貌,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将老旧民居改造为兼具居住功能与艺术气息的民宿、文创工作室。在与当地经营者交流中,实践队进一步了解到,北港文创村是平潭打造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的核心载体——通过出台租金减免、创业扶持等政策,吸引近百名台湾青年入驻,推动台湾文创设计、特色农业等资源与平潭本土文化结合,催生出 “石头厝文创市集”“两岸民俗体验工坊”等特色项目,既激活了传统村落的文化活力,也为两岸青年搭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创业平台。


二、访台商聚落,观乡村振兴

第二天上午,实践队参访平潭台湾小镇,与台商深入交流,了解免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以及台湾企业在岚的发展经验。队员们切实感受到平潭作为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区所体现的政策包容性与创新活力。

下午,队伍赴大坪村开展调研。队员伍振宇、林佳欣以“红色引领、绿色振兴”为主题进行宣讲。他们回顾了习近平同志1996-2000年挂钩帮扶大坪村的历史,讲述村子从“风沙肆虐贫困村”到“人均收入超3万元富美乡村”的蜕变。通过“党建+”模式,村里建成2574平方米的主题党日馆(年接待3000多个党组织),推进村道硬化、70亩农民公园建设,并引入台湾农业技术,探索“村企联建”发展精品农业,让红色文旅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大坪村宣讲)

随后,实践队重点参访了平潭台湾综合农业园基地,与在此深耕多年的台湾黄金百香果园经营者刘任兴大哥进行访谈。刘大哥分享了自己从台来岚创业的经历,介绍其农业园引进的台湾农业技术、特色作物种植模式和休闲农业运营理念。他表示,平潭的相关政策与资金支持为台农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他在这里工作、生活幸福感高,未来打算在大陆养老。如今其所在园区已成为多所学校的研学基地,集合研学、农事体验、旅游观光在实践中,队员们亲手参与蔬果采摘、农具使用,围绕节水灌溉差异、生态种植理念、农产品营销渠道等话题展开讨论,在对比中明晰两岸农业优势,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队员访谈台胞刘大哥)


三、登临猴研岛,共诵两岸情

第三天,实践队抵达猴研岛——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这座矗立在台湾海峡西岸、距离台湾仅68海里的岛屿,也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踏上岛屿,嶙峋的礁石在海风中长期冲刷下形成独特地貌,远处蔚蓝的海面与天际线相接,“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点”的标识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瞬间让队员们对“两岸咫尺之遥”有了最直观的感知。

在此,实践队两名队员并肩而立,以辽阔的海峡为背景,深情朗诵诗人余光中经典诗作《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随着朗朗声线在海风中传递,诗句里对故土的眷恋、对两岸团圆的期盼,精准触动了在场每一位队员的心底。当念到结尾,不少队员驻足凝望海峡对岸,感受着文字与现实交织的力量——此刻眼前浅浅的海峡,既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无法分割的情感纽带。这场即兴朗诵,不仅是文化表达,更让实践队对“两岸一家亲”有了更深刻的共情,也为此次探寻两岸融合之路实践活动增添了浓厚情感注脚。


结语

纵观此次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其本身就是深耕岚岛沃土、赋能闽台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实践队以“循脉同源共绘新篇为主题,在考古基地追溯史前文化渊源、在文创村见证青年创业融合、在台湾小镇感受政策创新活力、在大坪村探寻乡村振兴路径。实践队将社会学的严谨调研与艺术的情感表达深度交融:既有对平潭与台湾血脉联系的历史回望,通过文物实证、人物访谈梳理融合发展脉络;也有主题宣讲、朗诵等创作形式,让两岸渊源追溯与融合蓝图具象化,真正实现了“调研有深度、表达有温度”。这种探索不仅彰显了青年学子的务实担当与创新精神,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使命与担当。

调研期间,队员们运用镜头多角度记录实践过程,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多渠道传播,积极扩大闽台融合故事的社会影响力。未来,团队将持续聚焦青年成长,通过深化朋辈交流、拓展社会服务,在完善“调研—创作—传播”链条的过程中,助力青年积累创新经验、挖掘闽台融合新故事,进一步强化两岸情感联结,推动融合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合影)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 林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