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社团 >> 正文

“行走的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社团学生赴澳头村参访学习

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2025-04-24 [浏览次数]:

4月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模拟政协协会、青马协会、行知社、毛泽东思想读书社四个理论社团赴翔安澳头村开展“访古港侨村,探振兴‘密码’”主题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引领,通过实地调研侨乡文化、红色资源和乡村振兴成果,引导青年学生解锁澳头村振兴背后的“密码”,就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澳头村历史文化和当代实际,带领海内外爱乡爱村的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

  上午,60名师生先后走访了澳头村史馆、苏廷玉故里、海防文化馆等地标,参观了“一带一路”连环画主题展览。理论社团成员化身“讲解员”,围绕澳头村渔发展、侨乡文化、苏廷玉生平事迹等主题开展现场宣讲。在华侨书院,学生们通过侨批档案感受海外侨胞的家国情怀;在双清桥头,大家聆听海丝文化的历史回响;在超旷艺术馆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艺术展览引发同学们的阵阵赞叹。

  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理事蒋永泰老师以澳头古渡码头为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现场教学。他指着澳头双清桥,娓娓道来渔村百年海丝往事;驻足艺术示范点时,又通过侨胞返乡创业的鲜活案例,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澳头实践”。这场行走的课堂,让沉睡的历史档案与鲜活的乡村振兴实践在同学们眼前交相辉映。

下午,闽南古建筑专家为同学们带来了专题讲座,讲解红砖古厝的文化内涵和营造技艺。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们分组制作闽南古厝木制模型,从梁架结构到燕尾脊装饰,在榫卯拼接中体悟传统建筑智慧。经过两小时的精心制作,5组作品精彩呈现,各组代表还分享了创作心得和文化感悟。

“这次活动让我们触摸到了书本外的鲜活历史。”刘天鑫同学表示,“通过实地走访和动手实践,对'两个结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行知社唐江超同学认为,这种“理论宣讲+非遗体验”的模式,既增强了我们对思政教育的获得感,又激活了文化传承的创新力。

实践结束,各社团成员积极走进课堂、深入社团开展“朋辈交流”,通过“00后讲给00后听”的互动宣讲,将澳头村的实践见闻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思政素材。通过“互学、互讲、互鉴、互促”的传播路径,让理论知识在青年群体中“活”起来、“火”起来,激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实践,让青春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学生现场宣讲

老师现场讲解

传承匠心,古厝模型制作

合影

实践结束,学生进课堂,开展“朋辈交流”


/文 林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