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课程简介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高职思政必修课,48学时,3学分。课程针对党和国家关心的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问题,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为引导,深化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法治思维,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课程简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高职思政必修课,54学时,3学分。课程教学遵循“八个相统一”要求,依托“超星”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自主探究、问题式、专题式、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方法,系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牢固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勇于担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标志性成果,明晰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用实际行动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职思政必修课,36学时,2学分。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系统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核心内容、理论逻辑、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课程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如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和指导性的重大理论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与辉煌成就;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必然性、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科学体系;切实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四、《形势与政策》课程简介
《形势与政策》是高职思政必修课,每学期安排8学时,共1学分。课程依据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设置教学专题,内容涵盖党的建设、经济、文化、科技、国际关系等领域,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重要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了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认识中国发展成就与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把自己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简介
《国家安全教育》为高职公共必修课,安排18学时,1学分。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线,围绕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开展教学,内容涵盖我国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形势与特点,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道路,保障国家各重点领域安全。
通过本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全面准确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认识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复杂形势,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大安全”理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主动关注和关心国家安全,提高运用总体国家安全观认识和分析国家安全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和维护国家安全。
 
六、“四史”课程简介
 
“四史”课程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高职思政限定性选修课程,安排32学时。学生选修其中一门课程获2学分。其中,《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是校级精品课程,《新中国史》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
(一)《党史》课程简介
《党史》课程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为主线,系统讲授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谱写的壮阔史诗、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的宝贵经验和形成的伟大精神。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本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依托学习通平台建设《党史》课程在线资源,以丰富史实与案例,通过专题讲授、研讨互动、主题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党领导的国家发展伟业,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新中国史》课程简介
《新中国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不断探索和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梳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促进学生把握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史的主线与主题,深刻体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促进学生进一步提升爱国、爱党和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与自信。
(三)《改革开放史》课程简介
《改革开放史》系统讲解自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正确评价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道路艰辛探索的基本规律,分析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和经验教训。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大学生全面准确掌握改革开放事业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知识,正确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断,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增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四)《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简介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立足历史纵深、聚焦理论创新、关联现实实践的核心课程,系统呈现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初到21世纪中国实践的完整发展脉络。课程以“理论演进—实践探索—时代价值”为主线,构建三层学习维度:其一,追溯理论源头,从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等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切入,重点剖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突破,让学生深刻理解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如何为社会主义奠定科学根基;其二,复盘实践历程,既客观梳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更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为核心,串联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实践创新性;其三,立足当代视野,结合全球化浪潮与世界格局变革,探讨社会主义在应对贫富差距、生态危机等全球难题中的独特价值,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讲授、史料分析与专题研讨,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史实,更要提升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最终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理解当代中国与世界提供深层理论支撑。